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启动,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2022-04-02

   2022年2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利用四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通知》明确了普查总体要求、对象与内容、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经费保障和工作要求。

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查清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合理规划、利用、改良、保护和管理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国务院关于开展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

国发〔202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为全面掌握我国土壤资源情况,国务院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遵循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原则,衔接已有成果,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要求,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普查对象与内容

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

普查内容为土壤性状、类型、立地条件、利用状况等。其中,性状普查包括野外土壤表层样品采集、理化和生物性状指标分析化验等;类型普查包括对主要土壤类型的剖面挖掘观测、采样化验等;立地条件普查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利用状况普查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植被类型等。

三、普查时间安排

2022年,完成工作方案编制、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平台构建、外业采样点规划布设、普查试点,开展培训和宣传等工作,启动并完成全国盐碱地普查。

2023—2024年,组织开展多层级技术实训指导,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开展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建设,形成阶段性成果。外业调查采样时间截至2024年11月底。

2025年上半年,完成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汇总形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基本数据;下半年,完成普查成果验收、汇交与总结,建成土壤普查数据库与样品库,形成全国耕地质量报告和全国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

四、普查组织实施

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负责普查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技术指导、信息共享、质量控制、经费物资保障等工作。

各省级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土壤普查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统一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编制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五、普查经费保障

本次土壤普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分担。中央负责全国技术规程制定、平台系统构建、工作底图制作、采样点规划布设等;负责国家层面的技术培训、专家指导服务、内业测试化验结果抽查校核、数据分析和成果汇总等。

地方负责本区域的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技术培训、专家指导服务、数据分析和成果汇总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工作进度安排,将经费纳入相应年度预算予以保障,并加强监督审计。各地可按规定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土壤普查相关工作。

六、普查工作要求

各地要加强专家技术指导、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普查队伍培训,确保土壤普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要强化质量控制,建立普查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和普查数据质量追溯机制,层层压实责任。

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要求报送普查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弄虚作假和篡改普查数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全国统一的土壤普查工作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科学、规范、高效推进普查工作。

用好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土壤普查的重要意义和要求,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土壤科学数据库

总体概况

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土壤数据库以自主版权为主的权威性公开出版物,若干由南京土壤所主持研究项目获取的数据以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陆地生态站部分监测数据为数据来源。上述数据均是在国家、中国科学院统一规划下,有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土壤数据库涵盖土壤资源、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生物等土壤学主要学科分支,包括属性数据和多尺度空间数据等多种数据类型。详细划分为以下8个土壤资源类库、7土壤肥力类库、2土壤环境类库、1土壤生物类库、4个典型地域类库和3个重大项目类库:

(1)土壤资源数据库

中国土种数据库: 数据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汇总成果《中国土种志》,以土种为单位,通过一般性描述字段,描述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土壤主要性状、发生层特征等,以及典型剖面理化性质数据、统计剖面理化性质数据。

土壤标本数据库: 本数据库包括土壤样品数据和标本数据,其中标本数据库收集了南京土壤所和CERN若干野外台站的整段标本、生境信息和理化分析数据,样品数据库提供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相关台站长期采样地和碳砖项可提供共享的土壤样品信息。

土壤专题图数据: 根据全国土壤普查数据汇总得到64幅1:100万土壤图,建立了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可以检索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土壤分类名称和典型剖面。通过建立点面结合与扩展模型,生成3个土壤专题数据集。数据类型为图像型或矢量型数据。

(2)土壤肥力数据库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现状数据库: 数据来源于南京土壤所黄淮海平原潮土、南方丘陵红壤和长江三角洲水稻土调查数据,以及中国生态研究网络相关农业台站的1998-2010年定位农田土壤监测数据,覆盖全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包括土地利用、耕层土壤交换量、耕层土壤养分、剖面土壤养分、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和速效微量元素数据等。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现状数据库: 数据来源于中国生态研究网络相关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地、荒漠台站的1998-2010年定位监测数据,包括土地利用、耕层土壤交换量、耕层土壤养分、剖面土壤养分、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和速效微量元素数据等。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从90年代起,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业台站为平台,进行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长期试验的联网研究。本数据库收集了该研究的部分成果和数据。 访问数据》

第二次土壤普查农田肥力数据库: 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提取的主要性状、土地利用、障碍因子、生产性能和耕层养分数据,可为土壤质量动态演变和科学施肥提供数据依据。

第一次土壤普查农田肥力数据库: 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农业土壤志》(内部资料)。自1958年开始,1964年结束。受到当时条件局限,土壤分类和命名主要依据易被农民群众了解的土壤名称,土壤性状多为文字描述,是了解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过程的珍贵历史资料。

(3)土壤环境数据库

农田土壤环境现状数据库 : 包含了2005年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环境现状数据,数据覆盖我国东北黑土、棕壤、潮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红壤、黄绵土、黑垆土、紫色土、灰漠土等主要土壤类型。

(4)土壤生物数据库

土壤硝化微生物基因数据库: 012年中国土壤数据库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微生物研究团队合作,为其创建“中国土壤硝化信息系统” (210.72.68.157:8080,目前仅对本单位用户开放)提供所需的土壤科学数据。其涉及以下信息:土壤硝化信息如硝化速率和硝化潜力;土壤理化性质信息如酸碱度、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有机氮等;土壤分类信息与地理信息。用户可以注册该网站可以获得用户空间,并进行数据的上传、下载和分析。本数据旨在揭示大尺度下土壤硝化过程的空间变异以及驱动机制。

(5)典型地域数据库

东北黑土区土壤综合数据库: 数据来源于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台站的长期监测数据。包括:耕层土壤营养元素动态,土壤剖面营养元素动态,施肥量、作物产量和作物营养元素动态,土壤含水量动态;以及作为背景资料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动态,地下水位动态,气温降水量动态,地表、地下土壤温度动态以及无灌溉条件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动态(烘干法、中子管法测量)(日报、月报)、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动态(地表、5cm、10cm、15cm、20cm、40cm、60cm、100cm)(日报、月报)。

西北干旱土区土壤综合数据库: 数据来源于新疆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野外台站的长期监测数据。包括:耕层土壤营养元素动态,土壤剖面营养元素动态,施肥量、作物产量和作物营养元素动态,土壤含水量动态;以及作为背景资料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动态,地下水位动态,气温降水量动态,地表、地下土壤温度动态以及无灌溉条件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动态(烘干法、中子管法测量)(日报、月报)、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动态(地表、5cm、10cm、15cm、20cm、40cm、60cm、100cm)(日报、月报)。

西南紫色土区土壤综合数据库: 数据来源于四川盐亭农田生态系统野外台站的长期监测数据。包括:耕层土壤营养元素动态,土壤剖面营养元素动态,施肥量、作物产量和作物营养元素动态,土壤含水量动态;以及作为背景资料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动态,地下水位动态,气温降水量动态,地表、地下土壤温度动态以及无灌溉条件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动态(烘干法、中子管法测量)(日报、月报)、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动态(地表、5cm、10cm、15cm、20cm、40cm、60cm、100cm)(日报、月报)。

中南红壤区土壤综合数据库:nbsp; 数据来源于湖南桃源农田生态系统野外台站的长期监测数据。包括:耕层土壤营养元素动态,土壤剖面营养元素动态,施肥量、作物产量和作物营养元素动态,土壤含水量动态;以及作为背景资料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动态,地下水位动态,气温降水量动态,地表、地下土壤温度动态以及无灌溉条件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动态(烘干法、中子管法测量)(日报、月报)、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动态(地表、5cm、10cm、15cm、20cm、40cm、60cm、100cm)(日报、月报)。

(6)重大项目数据库

我国土系调查数据: 本数据库拟对我国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6个省(直辖市)开展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调查,建立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分类体系,并修订和完善其高级分类单元;制订全国统一的土系建立、土系数据库建设和土系志编制的技术规范;获得预期约2000个以上土系的完整信息;获取约200个新调查土系的整段模式标本,并建立标准参比剖面;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供项目成果的资源共享。

中国土壤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数据积累,其特点是:数据分布全国,类型多样;土壤资源类数据和土壤肥力类数据资源丰富,土壤环境和生物类数据资源匮乏;数据资源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建设队伍

通过长期的数据库建设,已经培养了一支稳定的队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数据库建设以来,参与人员先后达到20多人,目前以土壤分中心为基础的工作队伍中有专职数据库管理人员和数据库建设人员。由于经过“十五”或者“十一五”数据库项目不断合作,主持单位已经与共建单位形成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优秀团体。作为主持单位,在本项目中主要负责全国土壤数据集成,全国土壤空间数据库建设,华北及华东地区潮土及水稻土土壤及区域特色数据库建设。

关注我们FOLLOW US